专注中小学素质教育
全国
专注中小学素质教育

高三语文

发布者:明大教育 发布时间:2014/6/26 阅读:14925次 评论:

 高三语文 一对一语文补习

知识点:现代文:鉴赏与评价   
写作:
1、立论与驳论 
2、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准确评论典型人物 
5、内容有意境    修辞的方法   古文 复句
 
学科问题: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论说文的解读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 作文没有自己新颖的思想和主题,写不出优美的句子 议论文没有说服力,写作过程中没有发散性思维,过于呆板
 
失分点:现代文的赏析和理解   古文的解析   诗歌的鉴析    写作深度及广度
 
难点和重点:系统提高现代文及文言文阅读能力,特别是解题能力。巩固文言诗句的知识点。背诵名句、熟记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文学常识。写作要确保观点鲜明准确,论据要有力。
 
 
广西高中升学考试【语文科】必考考点指导
一、 考试形式时间及分值
1.      考试形式: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
2.        考试时间及分值:150分钟,满分150分。
二、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考试院中考命题的难度分布
命题难度系数为:0.70±0.03,试题的较易、中档、难题比例为:6:3:1
三、 明大教育精英语文教师高考分析
2015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具体要求如下: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南宁市教育考试院中考语文试卷命题结构如下:
全卷由卷Ⅰ和卷Ⅱ组成。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 
试卷结构: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约10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7题左右,35分左右。分别为: 
  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 
  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 
  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 选考题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 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4题左右,约20分。 
  (六)写作。 
  1题。60分。
 
 
 
主要考查内容:
专题
题号
分值
题型
阅读
1.2.3
9
论述类文章阅读
4.5.6.7
19
文言文阅读
8.9
11
古诗词鉴赏
语言文字运用
10
6
古诗文默写
阅读
11.12
(1)(2)(3)(4)
25
选考(11文学类文本、
12实用类文本)
语言文字运用
13
3
成语
14
3
语病
15
3
语句衔接
16
5
语句衔接(主观)
17
6
图文转换
作文
18
60
作文
 
 
 
 
名师指导:
高考语文复习建议
自2007年开始使用新课标卷以来,新课标卷已经使用了7年。今年,全国最后一个省份广西区将开始使用新课标卷。这是本区第一次使用新课标卷。相比以往使用的大纲卷(全国卷),新课标语文卷主要出现了以下改变:
1、   题型设置。新课标卷出现了选考题目,要求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一题中从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题选择一题完成。这是新课标改变最大的一个地方。另外,新课标卷基本取消了语音、字形、扩句缩句等题(在考纲中仍有要求,但试卷里不再出现)。
2、   题型顺序和分值变化。新课标卷各题型顺序和分值分布如下:第一题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第二题文言文阅读19分;第三题古诗文阅读11分;第四古诗文默写6分;第五题选考题现代文阅读25分;第六题语言文字运用20分;第七题作文60分。题型顺序上,新课标将语言文字运用题放在了后面,在论述类文章提到第一题,其他变化不大。题型分值上,新课标缩减了语言文字运用和古诗文默写的分值,增加了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分值。
基于这些改变,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1、   新课标卷可选择性变强。大纲卷不太出现选考题(曾经出现过古诗文默写题选考),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这一大题型出现选考题,从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方面出题,充分给予学生选择权。
2、   新课标卷偏向于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与大纲卷相比,新课标卷大幅减少了需要记背的内容(分值下降近10分),增加阅读鉴赏的分值。这一变化说明新课标卷更偏向于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阅读鉴赏能力,对学生识记、背诵的能力相对要求降低。
从3年来的题目设计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基本考点为:1、文章所讲重要概念的理解;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重在从原文中找出信息并且比对判断,甄选正确信息。
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
(一)题目及答案分析。
从3年来的题目设计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基本考点为:1、文章所讲重要概念的理解;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重在从原文中找出信息并且比对判断,甄选正确信息。
 
(二)题型分析。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型选文文体一般是论文,内容上12年是科学(黑箱),13年为文学、历史学(《老子》的年代),14年为文学、美学(悲剧)。由此看来,选文内容选择面很广,但大多为前沿科技,社会科学等内容。并且从13、14年均为社会科学内容来看,出题趋势可能偏向于社会科学的考察。
 
(三)解题方法。
解答论述类文章阅读,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是细心。所有答案均可以从原文找出或者推断得出,因此,细心搜集原文信息是最为重要的。可以将答案中的每一个选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信息点(词语和短语),然后将每一个信息点带入原文进行比照,逐一排除。此方法要求学生非常细致,而且消耗时间相对较多,但如果细心比对,正确率应该能够保证。
 
(四)复习建议。
1、平常生活学习中,不断培养细心认真的精神。生活上,注重细节,独立完成一些繁琐的细致的家务或其他活动;学习上,培养检查的习惯,多完成一些语病题、大计算量数学物理题等需要细致认真精神的题目。
2、阅读一些学术类专著或学位论文,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文体和写作格式基本和学位论文一致。
3、进行一定量训练(建议从高三上学期开始,每周一篇),训练迅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五)趋势预测。
1、从文体上看,这一题型今后文体上的变化不会很大,基本会沿用论文的问题。
2、从内容上看,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美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内容可能会成为热点问题,另外一些前沿科学尤其是与环境保护、新型能源、高新技术有关的问题可能也会成为考查内容。
3、从难度上看,此题型难度今后应会延续目前的难度,相对适中,主要考验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和分析能力。
 
文言文阅读。(19分)
(一)题目及答案分析。
第4题,三年来均为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并且均为课内课外实词相结合进行考查。正确答案均为课外实词或课内实词的引申义。考查内容包括实词意思、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考查难度在14年卷有所提升。
第5题,12、13年均为对传主性格特点或功绩成就的总结,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搜集分析能力。14年变为文言句子断句。该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文言语感,难度较过去题型相对较小。
第6题,对文章内容理解题。三年来该题难度均比较大,要求学生能非常准确详细地了解文言文章的内容,对学生阅读文言文及文言词语、句式、翻译等能力的要求很高。该题需要学生将选项中的信息带入原文进行比对,同时要求对原文信息进行准确无误的翻译。题目往往考查细节方面的理解,因此难度较大。
第7题,翻译题。3年来,翻译题均为两小题即两句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翻译题属于对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的文言语法知识有一定积累方能准确翻译,要求较高。但由于文言翻译题往往是采点给分,因此学生可以通过翻译出一部分采分点(重要实词虚词以及固定句式),拿到一定分数。
 
(二)题型分析。
文言阅读题历来是高考难点之一,由于文言知识相比现代文来说较难,加上很多考生往往并不太喜欢阅读文言文课外书籍材料,对文言文不够熟悉,因此文言阅读能力往往偏弱。就近三年高考文言阅读的选文内容看来,三年均选择了史传类文章,选文均出自24正史,传主均为历史上不太出名的人物。从题目上看,前两年题目基本没有变化,14年将对传主评价的题目改为文言断句题目,难度有所下降。三年来,整体题目均属于全卷中难度较大的题目,其中第6题(文言理解题),属于全卷中的难题。
 
(三)解题方法。
第4题,实词意思题。将实词带入原文中进行判断,要结合上下文,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实词特殊现象。
第5题,传主评价题,将各选项在原文中出处找到,注意判断该选项是否是传主所为,是否传主相应特征;文言断句题,先画出四个选项中不同之处,从不同处下手,通过文言固定句式、文言虚词等方法判读,找出断句错误的地方,利用排除法答题。
第6题,文言理解题。画出每个选项中的考查点(即有可能出错的地方),逐一将选项内容带入原文中,每一个考察点均需查找出原文出处,若查找不出则很大可能该选项为误。注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概念混淆,词语翻译错误等问题。
第7题,翻译题。一定要贯彻直译的原则,逐字翻译,切记不可漏译任何信息。翻译时要注意采分点(一般采分点都是重要实词虚词或包含特殊语法现象的词语),采分点必须翻译出来。
 
(四)复习建议。
1、分题型进行大量文言阅读训练。练习量必须保证,由于文言文不常用,是学生不太熟悉的文体,要多训练以使学生更为熟悉文言阅读题目。若时间充足,训练时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全文翻译,翻译训练对学生练习文言帮助较大。
2、对课内文言文反复学习,若时间充足可要求学生全篇翻译,着重掌握课内文言文中注释部分的实词和文言语法现象。
3、进行文言实词的积累记背工作,可将120各常用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分解为每一天的任务,用二到三个月识记完成。
4、进行文言语法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的专题学习和训练。
5、课外有意识地阅读一些文言文,尤其是史传类文章。若学生文言基础较薄弱,可以考虑先从古代白话文(四大名著等)开始。
 
(五)趋势预测。
1、从近三年新课标卷均出现史传类文章这一现象考虑,今年(2015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史传类文章的可能性很大。从3年来选文的出处看,新课标卷比较喜欢选择24正史中的文章。另外,选文传主往往并非历史上特别有名的人,因此可以推断,今年文言阅读亦很有可能考查24史中篇幅不长的一般人物传记。但由于去年及今年的传统文化盛行的风潮,亦有可能出现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
2、题型上,14年出现了文言断句题,今年可能延续。另外的实词意思题、文言理解题、翻译题应该依然会延续。
3、由于去年、今年的传统文化盛行风潮,可能会出现文言文阅读方面分数提高、难度加大的现象。
 
诗歌鉴赏。(11分)
(一)题目及答案分析。
12年第8题,考查诗歌感情及诗歌重要句子作用。第9题,考查诗歌词句含义。
13年第8题,考查诗歌重要句子含义及诗歌感情。第9题,考查诗歌表达方式作用。
14年第8题,考查诗歌表达方式作用。第9题,考查诗歌感情和感情抒发方式。
 
(二)题型分析。
三年来,古诗鉴赏题都考查词这一体裁,均分为两道主观题,考查角度有相同之处,即均有对诗歌重要句子含义的考查,诗歌表达方式的考查。考查重点不出意外地都是诗歌感情抒发的考查,这也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所在。
 
(三)解题方法。
1、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词和曲注意词牌曲牌不要看成是标题)、作者以及注释来理解诗歌,标题有时可以概括诗歌内容或情感;作者有特定风格,若之前了解一些著名诗人的风格会对诗歌鉴赏题有帮助;注释非常重要,注释中有可能包含对诗歌作者或背景的介绍,背景对诗歌感情基调的确定很有帮助,同时注释中还会对重要词语进行介绍,便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首先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可以先简单将诗歌感情基调定为高昂的(愉悦、轻松、欣赏、豪迈等)或低落的(哀伤、思念、悲凉、孤独等),然后再根据诗歌具体内容确定具体是由什么引起的哪一类感情。
3、答题基本模式:①直接回答问题+②结合原诗句进行分析+③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复习建议。
1、认真学习分析课内古诗歌。学习古诗歌时,注意从作者背景,感情基调,表达方式,中心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
2、每天或每两天学习一首古诗词,主要了解古诗词感情基调和表达方式即可。
3、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掌握答题模式。
 
(五)趋势预测。
1、近三年新课标都考查了词这一体裁,估计今年不太会继续考查这一体裁,否则会将出题范围缩小化。既然如此,考查近体诗(古体诗一般比较长,不太会考查)或散曲的可能性较大。但这一预测证据并不充分,仅能作为参考。
2、从近三年的题目情况分析,今年对于诗歌感情基调的考查仍然会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对表达方式和词句含义的考查可能性很大。
 
古诗文默写。(6分)
(一)题目及答案分析。
12年,题目都出自名篇,所选句子并非名句但也不是很生僻的句子,难度一般。
13年,题目都出自名篇,同样难度一般。
14年,题目都出自平时训练得很多的名篇,且都为名句,虽然是理解型默写,难度依然不大。
 
(二)题型分析。
三年所选句子都包含初中和高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其中初中内容选一题,高中两题。三年均未出现课外古诗文默写。12、13年题目均为直接性默写,所选句子从诗歌和古文中选取;14年题目均为理解性默写,句子全部选自诗歌且都为该诗歌中的名句,较前两年反而比较简单。
 
(三)解题方法。
1、凭借平时记背的古诗文内容进行默写。
2、本题对书写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必须非常工整地进行书写,不可出现错别字。
3、若出现课外古诗文,如果之前已有积累则按照积累的内容默写;若没有积累过所考句子,注意观察提示,有可能可以从句式或意思上猜到答案。
 
(四)复习建议。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积累,必须注意平时的古诗文背诵积累,初高中课本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必须能够全文成诵。高三复习时,可以将所有古诗文分解成一首(一段),每天背诵一个部分,及时复习,坚持每天背诵,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复习。
 
(五)趋势预测。
从14年题型来看,15年古诗文默写考查理解性默写的可能性较大。同时由于新课标更重视能力的考查,对识记背诵的要求降低,因此今年很有可能会依然考查比较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
 
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一)题目及答案分析。
12年,第(1)题,从小说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第(2)题,考查人物描写的作用。第(3)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第(4)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和文章主题。
13年,第(1)题,考查小说情节和象征意义。第(2)题,考查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第(3)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第(4)题,考查小说结构的作用。
14年,第(1)题,考查小说情节和含义。第(2)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第(3)题,考查文章叙述方式。第(4)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
 
(二)题型分析。
本大题3年来题量固定,均为一道5选2选择题,三道主观题。3年来,文学类文本考查体裁均为小说,未出现散文体裁。题目考查内容多样,但3年均考查到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小说阅读的考查中,人物形象分析是一个重点。
 
(三)解题方法。
1、第(1)题,注意将选项中的内容放进原文中比对。本题往往考查学生对文本细节的阅读理解,因此必须认真细致对待。
2、主观题必须分点答题,根据所给分数来分点,一般2分2点,4分2点,6分3点,8分3~4点。
3、小说可能出现的考查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中心思想;语言特色(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描写方法等);标题作用;重要物象作用;重要句子赏析。
4、散文可能出现的考查点:中心思想;人物描写;叙事顺序;景物(环境)描写;语言特色;重要词句赏析;标题作用。
(四)复习建议。
1、完成一定量练习,规范答题方式。
2、平时多阅读各类文学作品,阅读时刻意进行训练,比如可以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
 
(五)趋势预测。
由3年命题规律看来,今年文学类文本出现小说的概率很大。题目方面,如果出现小说,那么人物形象塑造是必考点,语言特色考查可能性很大。如果出现散文,对中心思想的分析应会是一个重点考查内容。
 
选考题——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一)题目及答案分析。
2012年,第(1)题,从对传主生平的概括和分析进行考查。第(2)题,考查传主生平重要事件的分析。第(3)题、第(4)题,考查传主品质特征的表现。
2013年,第(1)题,考查对传主生平的概括分析。第(2)题,考查对传主的评价。第(3)题,考查传主的人格精神。第(4)题,考查传主身份特征。
2014年,第(1)题,考查传主生平。第(2)题,考查传主生平重要事件。第(3)题,考查传主生平重要功绩。第(4)题,考查传主人格精神。
 
(二)题型分析。
3年来,实用类文本均考查了人物传记类文章。从题目来看,考查重点均为对传主生平事迹及性格特征的概括分析。总的来说,实用类文章相对文学类文章要简单一些,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总结信息的能力,只要从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即可得分。
 
(三)解题方法。
1、第(1)题,注意将选项中的内容放进原文中比对。本题往往考查学生对文本细节的阅读理解,因此必须认真细致对待。
2、主观题必须分点答题,根据所给分数来分点,一般2分2点,4分2点,6分3点,8分3~4点。
3、人物传记文章必须关注传主生平,可以简单列出传主生平重要事迹;同时还要关注传主的精神品质,同样可以事先列出传主精神品质。
4、答题时注意要从原文中找到信息,对原文信息进行分析方能得出答案。
 
(四)复习建议。
1、完成一定量练习,规范答题方式。
2、平时多进行课外阅读,阅读人物传记,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归纳总结传主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阅读人物传记,除了对实用类文本有帮助,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
 
(五)趋势预测。
从3年出题模式看,今年出现传记类文章可能性很大,若出现传记类文章,那么必然会出现对传主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的考查。
 
成语题。(3分)
(一)题目及答案分析。
2012年考查成语:芝兰玉树;闻过则喜;上下其手;从一而终。其中B答案“闻过则喜”为正确答案。“芝兰玉树”属于对象误用;“上下其手”属于褒贬误用;“从一而终”属于对象误用。
2013年考查成语:振振有词;浩如烟海;电光火石;平分秋色。其中B答案“浩如烟海”为正确答案。“振振有词”属于褒贬误用;“电光火石”属于望文生义;“平分秋色”属于对象误用。
2014年考查成语: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其中C选项为正确答案。
 
(二)题型分析。
 12、13年题型均为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要求学生成语积累比较多;14年题型改为一组近义成语辨析,要求学生对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能够辨析。两种题型要求不一样,但难度上相近,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识记、积累的能力。12、13年考查成语错误类型主要有对象误用,褒贬误用,望文生义。14年则着重考查成语语义。
 
(三)解题方法。
1、常见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对象误用、谦敬误用、语境不符、重复啰嗦、不合逻辑等。
2、近义成语辨析,抓住成语中关键字,对关键字进行解释,找出细微差别,带入句子得到答案。
 
(四)复习建议。
1、成语辨析题属于必考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的成语,因此对成语的积累非常重要。可以将高考常考成语列成清单,划分成每天的任务(3-5个),每天识记一部分,时常复习,利用1~2个月时间将高考常考成语识记一遍。
2、识记成语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成语本义,引申义;成语特定适用对象;成语使用语境;近义成语细微差别。
 
(五)趋势预测。
14年成语题题型改变成为近义成语辨析,可以推测今年成语有可能沿用这一题型,用一组近义成语进行考查,因此对于成语的积累可以优先从近义成语下手。
 
语病题。(3分)
(二)题目及答案分析。
12年。A项重复赘余,“造成、遭到”,将“遭到”删去。B项搭配不当,“取得的成绩”与“得到了回报”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改为“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带”。答案选C。
13年。B项搭配不当,“调控”不能接“行为”,应为“制约”;C项逻辑混乱,“都…”承前省略不当,应在“都”前加“他”;D项搭配不当,“出现”后无宾语中心语,故在句末加“的情况”,答案选A
14年。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相搭配。B项 语序不当,应把“希望该过程中”放到“不仅”之前;“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交换;C项句式杂糅,“但就其„„方面”句式杂糅,应改为“但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方面„„”或“但就其„„来说”。答案选D。
 
(三)题型分析。
3年来,语病题题型基本没有变化,依然是最常见的语病辨析题,并未出现语病修改题。语病题是高考难点之一,由于考查语法知识,同时对语感要求比较高,考查点比较细,难度较大。3年来,考查的错误类型主要是:重复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其中结构混乱属于较难类型。
 
(四)解题方法。
1、常见语病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2、提取主干部分法:将句子主谓宾等主要部分提取出来,检查是否有成分残缺赘余现象,搭配不当现象,表意不明现象等。
3、查找修饰成分法:提取主干部分发现没有问题后,查找修饰成分,检查有无搭配不当、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等现象。
4、看关联词,看是否有结构混乱现象。
5、看否定词,检查是否不合逻辑。
6、看判断性词语,检查是否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五)复习建议。
1、语病题需要大量训练,培养语感,培养答题技巧。
2、平时可以多研究生活中碰见的语言现象,考虑是否有语病的情况。
 
(六)趋势预测。
语病题是高考必考题,且新课标卷题型基本固定为语病辨析,不太可能出现变化。从考查类型来说,由于语病题难度逐年加大,今年考查难度较大的结构混乱的错误类型可能性较大。
十二、语句衔接题。(3分)
(一)题目及答案分析。
12年,可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③,介绍“葫芦”情况,⑤句它指代③句葫芦较为顺畅,④⑥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①介绍葫芦的历史,②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
13年,C(④⑤总括,且紧承上文,②①为因果关系,②①与⑥③并列。)
14年,从前文的句子“借助算盘和口诀”可看出,下文应是对“算盘”和“口诀”的对应解释,②④主要说明算盘的结构及原理,⑥③①是对“珠算口诀”的解释,⑤是算盘和口诀融合运算的效果,放在最后。故答案选B。
 
(二)题型分析。
3年的新课标卷题型均无变化,都是对语句连贯问题的考查,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和选项中内在联系对语句进行排序。本题要求学生能够体会语言内在顺序,能力层级要求较高。但本题总体难度不大,只需要学生细心阅读,找出语句顺序即可。
 
(三)解题方法。
1、通过题目已经给出的上下文内容分析,选出与上下文联结紧密的选项。
2、找出各选项中有关联关系的两句话,排在一起,然后再通过排除法选出答案。
 
(四)复习建议。
1、完成一定量练习。
2、注意掌握关联词的运用。
3、平时多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培养语文语感。
 
(五)趋势预测。
本题同样是延续多年未尝改变的题目,因此可以推测今年应该仍然会出现这一题目。难度上,应该仍然会保持一般偏易的难度水平。
 
语言运用题。(共2题,11分)
(一)题目及答案分析。
12年,第16题。作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按照要求,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答案示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第17题,作答本题注意要求,要选用一个对象,使用到拟人修辞,句式和原句相同。在仿写时注意拟人要用词贴切,体现出拟人的特点,内容上要合理通顺,所选话题要相关,如梅花、昙花都属植物。
【答案示例】蚂蚁用弱小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那是在启迪我们:弱小并不可怕。
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那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勤奋。
13年,第16题,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才能被植物吸收,没有水就没有植物的生命。
第17题,中国环境标志(俗称“十环”),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2分)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3分)
14年,第16题。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主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填写,本语段本段主要谈“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第一个空是对前面“全球变暖”“干旱或旱涝不均”“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等情况的总结,这是二氧化碳带来的灾难,因此可写“给社会及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第二个空是对“给植物‘施肥’”现象的总结,也是对前面“灾难”的转折,因此可填写“二氧化碳也会带来好处”;第三处根据前后语境可填写“植物出现问题甚至死亡”。
第17题。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二)题型分析。
第16题,三年均考查语句连贯衔接,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内容填入句子,将句段补充完整。这一题型要求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强,需要从上下文搜集足够信息,然后加工成为答案。
第17题,12、13年为仿写句子题,14年变为图文转换题(流程图)。仿写题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学生能够找出例句的句式,内在关系,表达方式,然后进行仿写。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想象力。14年的图文转换题相对简单一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写出一段完整的话。
 
(三)解题方法。
16题,首先浏览语段,了解语段主要内容;其次认真查找空格处的上下文,了解空格处大致内容,同时可能可以发现比如关联词、句式等暗示,方便写出空格处的内容。
17题,仿写,找出例句中的主题、修辞方法,句式、关键词等重要因素,按照句式,将关键词修改成同词性的词语,联结成句。图文转换,首先描述图中内容,然后揭示图片含义或者根据图中信息得出结论。
 
(四)复习建议。
1、完成一定量练习。
2、平时多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培养语文语感。
 
(五)趋势预测。
16题,根据3年的趋势分析,今年应会沿用以往的题型,考查语句衔接问题。
17题,今年高考可能会沿用14年的图文转换题题型,原因是12、13年仿写题对学生要求太高,并且实用性不强;14年图文转换类题型则相对简单,同时有较高的实用性,所以可能依然会考查图文转换。
 
作文。(60分)
(一)题目及答案分析。
12年,审题立意要从两个角度思考:船主和漆工。从漆工的角度立意,可以围绕责任心、良知、善良、与人为善、敬业等切入;最佳立意:涂漆工所谓“顺便补的”,并非“无心”,而是一种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有意”——与“善良”有关,与金钱无关;即便非自己份内之事,也要尽责做好,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从船主的角度立意,要建立健全对好人好事、见义勇为者进行保护、奖励、表彰等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导向,让好人不吃亏,让好人有好报,让好人有尊严,要懂得感恩等。
13年,该材料的核心句为“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句子,出题人意在强调“勇气”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该材料的核心立意应为“经验与勇气”,偏重于“勇气”,学生可在“经验”与“勇气”中找到契合点作文,或者单方面谈在困难面前“勇气”的重要性。
14年,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依旧紧扣当下的社会现象——做事情是遵循规则还是打破规则,另辟蹊径?生活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固然不错,但适时灵活变通也未尝不可。结合作文材料,可以参考立意如下:一、变通是通向成功的捷径;二、敢于打破常规;三、合作共赢,彰显智慧;四、守正与创新等。
 
(二)题型分析。
近三年的作文题目都属于材料作文,所给材料都相对比较适合写作议论文。材料内容往往是寓言故事或现实现象,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或社会现象引起思考,发表看法。三年的题目在审题上难度不是很大,核心立意一般比较容易发现,不容易出现偏题现象。核心立意范围比较广,可以从不同角度写作,写作素材比较容易搜集。总体而言,3年来的作文难度都不是很大。
 
(三)解题方法。
1、审题是作文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熟读材料,找出材料主要观点,引申观点,建议最好在立意上用材料的主要观点,如此比较安全不容易出现偏题。
2、文体选择上比较自由,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等都可以写作,但切忌写作诗歌和戏曲,这两个文体是高考作文的禁忌,虽然题目中没有说明,但诗歌和戏曲会给阅卷老师带来很大困扰,因此得高分的难度很大。另外,由于现在高考作文往往倾向于要求写作议论文,题目设置上都比较适合议论文,因此如果没有特别擅长或喜欢的文体,建议写作议论文。
3、题目、开头和结尾等方面要花心思思考,力求写出亮点。
4、中心、主题必须非常明确,如果是议论文,最好在文章开始三段之内直接将中心论点单独写成一段,突出中心论点。
5、议论文的事例素材尽量一定要贴合中心论点,但同时尽量不要使用流传太广的素材,可以考虑使用一些相对不太常见的素材。记述文方面,如果写作比较新颖的事件更能够吸引人;但如果要写作比较平常的事件,要求在平常事件中有自己比较深刻的思考。
 
(四)复习建议。
1、可以考虑从审题、立意、文体选择、拟题、开头、行文结构、文章文采、结尾等作文步骤入手进行复习。
2、议论文的复习应该作为重点进行,可以考虑从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方面入手。
 
(五)趋势预测。
1、从高考作文的趋势上看,材料作文依然会是考查可能性最大的题目。
2、文体倾向性上,毫无疑问议论文仍然是占据大片江山。
3、主题上,高考作文比较喜欢考查的主题有:社会问题思考、人生感悟、情感体验、哲理哲思等。
 
2014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高考大纲要求必背古诗词篇目
(高中14篇,初中50篇) 
一、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初中50篇)

1.《论语》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前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关睢》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 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李商隐 
39.《相间欢》李虞  
40.《渔家傲》范仲淹 
41.《浣溪沙》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苏轼 
44.《水调歌头》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0.《己亥杂诗》龚自珍 

二、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高中14篇) 
1.《劝学》荀子 
2.《逍遥游》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氓》诗经  
7.《离骚》屈原 
8.《蜀道难》李白 
9.《登高》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锦瑟》李商隐 
12.《虞美人》李煜 
1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