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中小学素质教育
全国
专注中小学素质教育

中等成绩的孩子不受待见

发布者:明大教育 发布时间:2015/9/30 阅读:11820次 评论:

一位尖子生变中等生家长的感悟 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后盾

 

明大教育教子有方微信平台,家长有什么教育问题都会在线上寻求帮助,明大教育也对每一位家长的困惑给出建议。不过,有一位自称是“中等成绩孩子的家长”把自己教育孩子方面的心得体会在平台上做了分享,对其他家长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反思吧。

 

尖子生向中等生的转变

事情是这样子的。这位家长的小孩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省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尖子生,每每开家长会,这位家长听到的尽是溢美之词。每次邻居的大妈大姨坐在一起讨论的话题,50%都绕不过称赞她的孩子:今天“语文考试拿了116分”,明天“数学又拿了120分”,后天“英语也是满分”……

直到高中,孩子也考上了省示范性高中的尖子班。但高一开学不久,孩子成绩却出现了不受控制的下滑,一直跌到年级中等水平。邻居们讨论时一开始满是可惜的感叹声,渐渐地,曾经的尖子生好像不怎么受待见了,家长会上也得不到只言片语的鼓励。

这一转变,家长的心理落差是显而易见的。高一的时候,针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家长多次和孩子交流,使过软硬兼施的法子,还多次跑到学校和老师沟通,甚至请顶尖的高中在职老师到家单独辅导,也去过补习班补习。可是,效果还是不理想。高二时重复以上方法,结果也是一样。

尝试无效后,家长开始了反思自己:这么多年来,好像只是关注孩子的分数,没有在其他方面真正给过孩子指导和鼓励,比如关系孩子学习成果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

 

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

家长说,即使是在小孩成绩拔尖的小学到初中,若是细细数来,孩子有很多学习习惯是不可取的,比如学习拖拉。小学的家庭作业要做到晚上10点多,到了初中时拖到凌晨。上了高中,学习任务重了,除去上课、休息的时间,按孩子的拖拉习惯,一天得有48小时才能充分安排孩子的做题时间,但一天是不可能有48小时的,所以孩子总应付不了。

所以,提醒家长们,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不能让孩子养成拖拉的学习习惯。

除了拖拉,还有一点是家长普遍存在的,那就是帮孩子代劳各种事情。早上叫醒孩子,帮他准备衣帽,甚至还要帮孩子找笔、准备练习本。

孩子精神、感情的困惑随时可以找家长倾诉、解决,但是孩子该会的独立生活能力,家长就不要去插手,要让孩子在这方面越早独立越好。

还有一点家长必须要注意的,就是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精神。

很多家长都喜欢随着孩子的兴趣来,孩子喜欢写字,就给孩子报个书画班,过一两个月没劲了,喜欢上游泳了,那就改报游泳班吧,又是一两个月疲了,去学羽毛球。你以为就这样结束了?还有跳舞、钢琴……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全都是半途而废,使孩子养成了遇见困难打退堂鼓的性格。

 

做好孩子的后盾

反思过后,家长也决心改变自己,改变“咄咄逼人”的姿态,做好孩子学习的后盾,不逼迫,不脱离实际。

就拿选文理来说,孩子的文科基础比理科好,但是家长考虑到以后理科就业渠道相对广些,在明知孩子物理和化学都弱势的情况下继续让孩子选择了理科,给孩子学习带来很大的被动。而且孩子在进快班不久便出现适应不了的情况,家长为了面子,执意让孩子继续留在快班,班上同学成绩都比自己孩子好,给孩子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做好一名“旁观者”,所谓“当局者迷”,家长要把自己置身事外,保持清醒的头脑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情况,根据实际做好孩子的军师,做个理智的家长。

孩子成绩下降了,不要责怪,要帮孩子理智分析得失点,找出解决方法。

要记住,家长有健康的心态,孩子在繁重的学业里才不会又被额外增加精神负担。